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G时有约·GIST春季论坛圆满举行,大咖荟萃·共话晚期患者全程管理方案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27 20:06:43  浏览量:30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品齐鲁传承文化、赴大咖G时有约,四月泉城,春意正酣。值此万物竞发之际,全国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同赴“G时有约·GIST春季论坛”之约,共绘胃肠间质瘤诊疗新蓝图。大会通过专题报告、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探讨了转移性GIST免疫治疗、靶向药物安全管理及耐药后续方案等前沿进展与疗效;专家呼吁深化免疫治疗研究与舒尼替尼等靶向治疗探索,共同推动全程化管理,为优化诊疗指南及提升患者生存提供新思路。

编者按:品齐鲁传承文化、赴大咖G时有约,四月泉城,春意正酣。值此万物竞发之际,全国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同赴“G时有约·GIST春季论坛”之约,共绘胃肠间质瘤诊疗新蓝图。大会通过专题报告、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探讨了转移性GIST免疫治疗、靶向药物安全管理及耐药后续方案等前沿进展与疗效;专家呼吁深化免疫治疗研究与舒尼替尼等靶向治疗探索,共同推动全程化管理,为优化诊疗指南及提升患者生存提供新思路。
 
大咖齐聚
共议GIST治疗前景
 
GIST春季论坛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戴勇教授主持下拉开帷幕,大会主席山东省立医院刘洪俊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郑志超教授领衔致辞。刘洪俊教授指出,当前GIST治疗领域仍面临手术不可切除患者治疗、辅助用药选择及后线治疗等关键问题;近期CSCO胃肠间质瘤(GIST)指南更新,未来将继续推动中国诊疗水平提升。郑志超教授回顾了中国GIST诊疗30年发展历程并指出,从初期理论引进到如今建立规范化诊疗体系,专家团队已形成高效协作网络;针对当前新药研发放缓的现状,呼吁中青年专家在免疫治疗、放疗等领域实现突破,推动中国从“跟跑”转向“领跑”。赛生药业肿瘤事业部田涛总监表示,公司通过战略合作已形成核心产品与创新研发的协同发展格局;未来将深化学术合作,持续支持临床研究及学术平台建设,为患者提供更优治疗方案。
 
破局免疫治疗
晚期GIST曙光初现
 
第一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吴欣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进行了《胃肠间质瘤免疫治疗进展与方向》讲课,指出GIST免疫微环境存在异质特征,王跃祥/曹晖教授提出的新分子分型将GIST分为C1-C3亚型,其中C3亚型呈现典型的“免疫荒漠”特征,而C2亚型因富含CD8+T细胞可能更适合免疫治疗。尽管取得系列进展,但GIST免疫治疗仍面临重大挑战。目前全球相关临床研究不足,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且不同突变亚型对免疫治疗存在差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正探索免疫联合方案在特定基因亚型中的疗效,为突破“冷肿瘤”治疗困境提供新方向。李健教授呼吁国内需要开展更多的免疫治疗临床研究,寻找突破口,推动更多创新疗法进入临床实践。
 
(李健教授演讲)
 
江苏省肿瘤医院孙小峰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伟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王金申教授聚焦间质瘤免疫治疗挑战与突破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孙小峰教授指出,间质瘤免疫治疗有效率较低,亟需精准筛选获益人群;现有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需要探索联合多标志物评估。李伟教授强调,间质瘤患者易出现继发性耐药,晚期患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未来探索免疫联合方案,或能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王金申教授表示收获颇丰,间质瘤存在“冷肿瘤”微环境,联合免疫与靶向治疗可能通过重塑TME增强疗效,或可成为未来探索方向。
 
靶向护航
科学管理AE·提升用药安全
 
第二节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烨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志冬教授介绍了《GIST全程管理中药物治疗的AE处理》,强调局限性进展或广泛性进展后换用舒尼替尼疗效显著。针对靶向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专家对血液毒性、恶心/呕吐、腹泻、肝肾毒性、疲劳、毛发改变、手足综合征、高血压等不良事件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舒尼替尼相关高血压可能预示疗效更佳;及时、有效管理AE事件,能够保障TKI治疗疗效。
 
(高志冬教授演讲)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焦学龙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鑫教授围绕肿瘤患者药物安全管理分享了临床经验。焦学龙教授指出,临床应关注患者用药体验,灵活调整剂量;并建议临床医生需详细追溯患者用药史,及时识别药物相互作用。张鑫教授强调,胃肠间质瘤等肿瘤的长期管理中,可通过精细化管理压榨现有药物潜力;并指出合理管理不良反应及治疗策略,以提升治疗安全性与长期管理效果。
 
耐药GIST破壁
双靶联合开拓精准治疗
 
第三节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军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信华教授分享了《阿伐替尼联合舒尼替尼治疗耐药GIST的前瞻性多中心探索性研究》,指出标准治疗失败以后GIST缺乏有效的后续治疗,阿伐替尼联合舒尼替尼对耐药GIST初具疗效,不良反应较明显,需注意动态剂量调整。因此构建精准化用药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针对两药联合合理给药剂量、优势获益人群筛选等关键问题,亟待后续通过扩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周期深入探索。
 
(张信华教授演讲)
 
湖南省肿瘤医院沈华教授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应荣超教授就晚期GIST治疗难点与创新方案展开讨论。沈华教授表示GIST在现有治疗手段下仍面临挑战,张信华教授的阿伐替尼联合舒尼替尼治疗探索性研究为部分耐药患者提供了新思路;而联合用药方案(序贯或同步)的优化及经济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应荣超教授提出多学科协作具有潜在价值,后线治疗需兼顾疗效与副作用管理,未来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创新方案可行性。
 
化繁为简
新辅助靶向治疗重塑晚期治疗格局
 
大会最后一节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曲宏岩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钱浩然教授进行了《胃肠间质瘤舒尼替尼新辅助治疗病例汇报》,成功应用舒尼替尼新辅助治疗复杂胃肠间质瘤;同时,术后舒尼替尼辅助治疗,无2级以上毒副作用,三月复查未见复发。该案例系统性验证了舒尼替尼在特殊基因型胃肠间质瘤新辅助治疗中的有效性,为临床指南更新提供了重要实践依据,相关成果将为同类难治病例开辟新的治疗路径。
 
(钱浩然教授演讲)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孙伟亮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震教授围绕靶向药物舒尼替尼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展开深入讨论。孙伟亮教授结合临床案例指出,舒尼替尼在围手术期治疗中展现出一定潜力,但其疗效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年轻患者舒尼替尼经增量治疗后肿瘤稳定(SD),临床实践可考虑剂量优化策略。张震教授强调,舒尼替尼在联合治疗、免疫治疗及新辅助治疗中的角色值得关注;当前临床治疗可尝试灵活方案,同时应重点关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管理方案,以推动更安全的临床应用。
 
结语
 
大会主席山东省立医院刘洪俊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郑志超教授共同总结指出,免疫治疗领域仍存在挑战,呼吁中青年学者深入探索,有望填补领域空白。尽管部分高难度手术风险大、术后管理复杂,但能为患者争取生存机会,结合基因检测结果优化药物组合与手术时机,同时积累病例数据以更新临床指南。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新型药物的临床转化及复杂病例的全程管理是未来研究方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胃肠间质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